zao泄露用户隐私_Zao信息泄露

hacker|
160

换脸app照火了,有哪些潜在的风险?

AI换脸已不是新鲜事,2017年就在国外风靡一时,但因为种种原因使得原作者的账号被封。他一气之下直接开源了其AI换脸项目的代码,从而使得AI换脸技术在世界范围流传开来。

国内的换脸app就是通过AI人工智能技术,把自己的头像和视频中的明星脸相互置换。呈现出的换脸效果比较好,脸部表情自然,效果十分逼真,就像是自己演得一样。

就这样的换脸app,我所能想到的除了恶搞和有限的娱乐之外,实在是想不到还有什么实际意义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、聊天、交友,这个软件都没有一点正面的作用。

把自己的图像换成软件视频素材中的主角,从而满足自己的yy心理;为了取信别人而 *** 一段高大上的虚假视频资料,这明显就是欺骗;把影视中某个片段的明星换成另外一个明显,这涉嫌侵权。

或者为了满足某些阴暗的念头,而找一些片子进行低俗的置换;或者获得某个人的资料之后,用 *** 的虚假视频来诈骗其家人。以上的种种,都可以说是潜在的风险。可以说,这个换脸app带来的就不是正当的娱乐。

  俗话说:道高一尺、魔高一丈。这个换脸app有着太多的可操作性,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风险都太大。不管平台有着多么严格的监管措施,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。如果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的话,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,个人不建议大家用这个软件来“娱乐”。

 

不久前换脸APPZAO还被10多家VC围追堵截,捧上天,为什么如今却被工信部约谈、微信朋友圈屏蔽?

在“ZAO”和“AI换脸”突然火爆起来后,隐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。按照当时ZAO默认的用户协议,即“同意或者确保肖像权利人同意授予‘ZAO'及其关联公司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、不可撤销、永久、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。”这项条款被指出后,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。

ZAO 作为一款免费产品,因为处于完全免费状态,产品内部又使用了大量新老影视频的片段,用户流量巨大。据悉,用户使用时必须通过手机号注册登录,其次将手机动态拍摄的面部图片上传以 *** 视频,即便用户选择了使用手机内的静态图片,也要通过拍摄动态视频加以验证。

一位隐私保护从业者指出,ZAO的用户隐私协议埋了不少雷,建议大家谨慎使用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ZAO涉及的是人脸识别等敏感个人信息,在其隐私政策中,ZAO收集用户隐私信息范围包括:人脸的肖像及面部识别特征、身份证、军官证、护照等身份信息,这是隐私的核心。

这些条款也引起了法律界人士的质疑。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提醒说,ZAO存在较大安全隐患,相关协议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 *** 安全法的相关规定。他还提醒说,即使ZAO下线,留存的用户信息,还是要集中处理才安全。

9月3日,ZAO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:作为一个初创产品,在大家核心关切的问题上确实考虑不周,这两天一直在反思和修正。并就《用户协议》引发的争议做了四点说明。

ZAO表示,不会存储个人面部生物识别特征信息;并没有采集任何个人生物识别特征,技术叠加呈现的虚构图像能达到肉眼上近似,但并不是用户真实信息;使用ZAO不会产生支付风险;用户删除信息或注销账号,ZAO均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信息,目前有用户看到注销后的缓存信息,会在后续更新版本时修复。9月1日上午,ZAO微信分享链接被停止访问。页面显示,“网页存在安全风险,被多人投诉”。

数据泄露的危害

在中国,一旦某家企业的相关业务和隐私扯上联系,会迅速让受众的神经紧绷。无论是在一夜爆红后,迅速销声匿迹的AI换脸产品ZAO,还是刚刚过去的人脸识别之一案,都彰显了人们在面对隐私问题和信息安全问题时,对其中的风险与后果无法把控的无奈。

“社交产品ZAO和人脸识别之一案受到用户 *** 的原因在于,收集人脸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未获用户明示同意,而且隐私政策中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不清晰,存在过度索取肖像权等问题,在个人信息被收集后,还存在 数据泄露 或滥用风险。”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廖怀学告诉虎嗅。

隐私权关涉个人的人格尊严,保障个人私有领域不受侵犯、不被窥探,侧重于对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的保护。而关于对隐私的讨论以及关注从未停止过,甚至可以说广大受众苦 隐私泄露 久矣。《2019个人信息安全年度报告》指出,95%的受访者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,近八成受访者会主动做隐私相关的设置,有约三成受访者愿意为隐私保护付费。

隐私保护的路途遥远

从法律层面看,目前,我国为了保护个人信息、个人隐私,已经出台了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《 *** 安全法》《民法总则》《征信业管理条例》等,初步形成了包括民事救济、行政监管、刑事追责的法律体系。

在今年,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保护立法也取得了进展,据廖怀学律师介绍,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人格权编草案进行了三审,也完善了“隐私”的定义,即自然人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、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都属于隐私范围,同时,将“电子邮箱地址”和“行踪信息”纳入个人信息的范围,明确了个人信息处理的主要环节,包括个人信息的使用、加工、传输、提供、公开等。同时规定了侵犯个人信息、个人隐私是典型的侵犯人格权行为。

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,我国现在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仍较为分散,还没有制定专门的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。“分散的立法难以明确个人信息的执法分工,不利于统一个人信息保护行政监管,也不利于公民提高 隐私权利 意识。”廖怀学称。

周学腾律师表达了相同观点,她认为,在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方面,我国相关的法律条款数量较为有限、适用范围相对狭窄,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专门的针对所有信息控制人,均适用的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。

尽管路途遥远,她也表示,从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征求意见稿来看,该法有望成为一部保护个人信息比较完备的法律。

“ZAO”被下架封杀背后,互联网AI应用将会如何发展?

在“ZAO”之前也有一些可以实现“换脸”的APP应用,可是它们在操作起来相对“粗糙”,流程和产业化并不完善,在用户注册协议中就有很多关于用户隐私的“规定”,比如平台拥有你的照片使用权,而你还要针对于所上传使用的合成照片、视频承担一定的负责。这种单方面的协议本身就存在问题,而且用户的照片被上传到平台后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?针对于现在十分流行的面部识别功能,被泄露的用户照片很可能会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操作来成为解锁手机、交易支付的重要工具资料,甚至于被用在盗刷银行卡等,后果是十分严重的。

随着5G时代的到来,基于AI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多,而基础的 *** 架构也足以满足该类型应用的高要求。虽然AI换脸还备受争议,可是类似于AI换装、AI化妆等功能还是可以进一步进行深化研究的。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,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新的安全技术来保证用户隐私安全,进而为这些AI应用提供可控的发展空间,也是未可知的。

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,AI应用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,基于神经算法的围绕人类本身的AI技术要更受关注,但是操作起来就更加的困难了。更何况一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伦理安全问题还没有定论,人们对于AI的热情很可能也会变得相对保守一些,这对于今后AI技术在应用层面的发展是存在一定的影响的。

笔者认为“ZAO”的出现代表着当前市场对于AI技术的一种强需求,但是因为企业在操作运营上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,才会导致该项目刚出现就暴露出很大的问题。互联网AI应用未来的路还很长,想要将市场做起来也并不容易。

AI换脸APP“ZAO”火遍全网后遭吐槽,网友为何直呼变化太快?

变化太快的原因无其它,归根究底在于它的霸王条款伤害到了人们的切身利益,人们虽然在玩它时享受到了短暂的快乐与充实,但同时也意识到了它对人们造成的损失。

这个软件在在注册时就会出现这样一份协议:“在您上传及/或发布用户内容以前,您同意或者确保实际权利人同意授予ZAO及其关联公司以及ZAO用户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、不可撤销、永久、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”。通俗点讲就是一旦上传你自己的人脸照片,那么这个照片就会在这个软件上永久保存,并且别人可以 *** 你的肖像。

想想这有多么恐怖,直接涉及到了你的个人信息,如果使用者用你的肖像只是欣赏你的颜值或者自己感兴趣,那还算是好的了但如果有人使用你的肖像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,那你可真的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。

很多人显然也发现了ZAO的这些漏洞,所以不少人提出了 *** ,而经过媒体批评后,ZAO也确实修改了用户协议,重新对它做出了说明,即:“删除了原有的上传肖像权可被ZAO完全免费、不可撤销、永久、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等描述,但依然保留“您同意对用户内容进行 *** 信息传播的权利。

看一看,虽然ZAO做出了悔悟,进行了修改,但它并未完全放弃掉它的“初衷”,仍然对公民个人信息没有实质性的保障。

如此一个软件,人们用着怎能放心,安心呢?它的大火与被群嘲都是有迹可循,有因必有果,我们不要老想着钻空子,这样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走不长远的。

0条大神的评论

发表评论